“中方愿在陕西省设立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加强同地区国家现代农业领域合作。”这是6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比什凯克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上,发表题为《凝心聚力 务实笃行 共创上海合作组织美好明天》重要讲话中的内容。这一远在数千公里外的庄严承诺和邀请,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大国的担当,也让肩负这项重要使命的杨凌示范区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杨凌,因“农”而立,因“农”而兴。22年春华秋实,让这个素有“绿色硅谷”美誉的中国首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逐步发展成为引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我国亿万农民致富奔小康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国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作出重要贡献。
今年以来,杨凌示范区站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推进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在短短数月时间里,一个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等新科技、新技术的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项目初具雏形;杨凌示范区持续开展的国际农业合作交流活动,更是不断结出一个个丰硕果实……如今,一幅国际农业合作交流的绚丽画卷,正在杨凌这片热土上徐徐展开。
高科技农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
7月19日,记者在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项目工地上看到,大批技术人员和建设工人正在冒雨施工,抢抓建设工期,以确保项目如期完工,服务好上合组织国际农业技术交流实训。“一粒种子成为一箱果蔬,从种子选育到栽培管理再到果蔬采摘,整个生产管理过程全部实现自动化,4至6人就能管好3万平方米的智慧温室……”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项目建设现场负责人于建维一边带着记者参观施工现场,一边介绍园区核心智慧温室建成后的先进生产管理模式。
记者了解到,作为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一个重要平台,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总占地面积48公顷,总投资4.6亿元。按照智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和智慧农业展示区、休闲农业康养区、高效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智能冷链物流区、生态肥研发区“一心五区”进行规划设计,集成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模式1000多个,可满足上合组织国际农业技术交流实训需要。
“示范园区建成后,在大规模的生产大棚与智能冷链物流及仓库之间,会通过AGV技术,用无人机进行生产运输。”于建维告诉记者,与此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等“硬科技”也将融入这个园区的现代农业生产关键领域。
“我们将以建设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为基础,不断务实创新,通过‘杨凌农科’品牌涉及的农业技术,广泛开展培训交流,形成可复制的‘杨凌农科’现代农业高科技产业化经营推广模式,打造设施农业集成商和完全方案提供者,为建设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创造优良实训条件。”杨凌农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敏哲说。
国际农业合作交流花开天下
阿拉木图,是上合组织成员国哈萨克斯坦的第一大城市。在距离市区64公里外的图尔根尼村,坐落着占地面积200多公顷的中国—哈萨克斯坦农业创新园(以下简称中哈农业创新园)。在这片广袤的农田里,每天都在演绎着杨凌农科专家带来的“希望之歌”。
清晨,迎着初升的太阳,杨凌农技师杜双社早早起床,走向中哈农业创新园内的麦田,开始了一天紧张而忙碌的工作。这位有着20多年丰富经验的农业技术能手,多年前被派往中哈农业创新园开展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种植工作。作为中哈农业创新园建设的见证者,杜双社的目标只有一个:把中国先进的种植技术和模式传播到哈萨克斯坦!
如今,依托区内7000多名农业科技人员、6000多个农业科技成果和数以千计的优良品种,杨凌示范区已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建设了4个农业示范园,累计为上合组织成员国培训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400余名。
“一带一路”倡议发出后,杨凌示范区按照“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的目标定位,在探索中前行,在发展中完善,在合作中成长。目前已与全球60多个国家在现代农业领域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哈萨克斯坦等20多个丝路沿线国家签订有关协议,涉及农业节水灌溉、苗木花卉种植、畜牧养殖技术及管理等多个领域,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活动300余项……
农业援外技术交流培训硕果累累
7月初以来,在哈萨克斯坦调研的张正茂研究员格外忙碌。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旱地小麦育种专家,他先后20多次到哈萨克斯坦考察访问,成了该校有名的“哈国通”。“投身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事业,是我们农科专家的神圣使命,我们有信心把中哈农业创新园打造成中亚农业科技合作与人才培养的典范园区。”7月20日,记者通过微信采访远在哈萨克斯坦的张正茂时,他信心满满地说。
作为开展农业对外合作交流的主阵地之一,杨凌示范区还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开设了发展中国家“水土保持与旱作农业技术培训班”和“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研修班”,包括上合组织成员国在内的大量涉外农技人员在这里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截至目前,杨凌示范区已累计承办103期援外培训项目,为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2500多名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其中丝路沿线国家1400人。培训场次从10多年前的每年1至2期扩大到每年15期左右;培训语种从初期的英语到目前的英、法、阿、俄、葡5个语种;培训对象从当初仅面向农业技术人员到目前的中高层政府官员、学术界和商界代表;培训内容从初始的“旱作农业”“节水灌溉”两个主题到如今的经济管理、工程施工、中医药、电子商务等16个领域。
千帆竞发春潮涌,百舸争流正逢时。下一步,杨凌示范区将充分发挥省部共建体制机制优势和农科教资源优势,在区校融合、项目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高站位、大格局、宽视野建好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为不断深化我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交流合作贡献“杨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