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出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顶级种用藏羊、含油量最高的油菜种质资源(含油量达66%),小麦条锈病基因编辑试验技术实现新突破。
■新建良种繁育示范推广基地51.2万亩,良种推广辐射全国23个省区和多个上合组织国家;动态提升优化350个推广基地,示范推广面积1.2亿亩,年示范推广效益超300亿元。
■建成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0个,辐射面积3000多万亩;农高会累计吸引来自全国各地和70多个国家上万家单位参展,投资交易额超过1万亿元;8项创新案例全国推广,带动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20%以上。
杨凌示范区作为我国首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拥有独特的省部共建和区校融合体制。成立近28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各共建部委大力支持下,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盯“核心示范、带动旱区、服务全国”的定位,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驻区农业科教单位持续深化协同创新机制,在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的先行之路。
科技攻关成果丰硕农业新质生产力效能持续放大
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潜力在科技,出路在科技。
通过扎实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杨凌示范区成功培育出了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顶级种用藏羊、含油量最高的油菜种质资源(含油量达到66%),小麦条锈病基因编辑试验技术实现新突破。“旱地绿色智慧集雨补灌技术”入选2024年全国十大农业重大引领性技术。
尤其是杨凌在“反刍动物进化的基因组学研究”“高效低成本太阳能单晶硅片制造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等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自杨凌示范区第十次省部共建会召开以来,杨凌示范区创新平台建设持续加快,科技战略力量持续增强,新增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34个,启动建设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未来农业研究院,建设包括未来农业前沿交叉、旱区农作物生物育种等7个创新平台,2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序列,3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前1‰(千分之一)。
此外,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积极申办本科职业学校,区校共建共享、互促互进良好局面进一步巩固。
科技示范足迹铿锵年示范推广效益超300亿元
面向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开展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工作是国家赋予杨凌的使命,为履行好这一使命,杨凌面向黄淮海、长江流域和西北旱区连年举办新品种观摩,新建良种繁育示范推广基地51.2万亩,杨凌良种推广到全国23个省区和多个上合组织国家。
近年来,杨凌科技工作者通过看基地、访专家、问农户的方式,用一幅幅图片展示了杨凌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的鲜活事例,帮助引导更多科技成果向贫困地区转移转化。
目前,杨凌已在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共建成杨凌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350个,通过开展耕地地力提升、节水高效种植、绿色养殖、数字农业、农产品保鲜及绿色储运等创新技术成果试验示范,示范推广面积达1.2亿亩、年示范推广效益超300亿元。其中,小麦赤霉病和条锈病防治技术,使全国小麦发病面积降低50%。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力推广良种方面,杨凌围绕打造中国(旱区)种业硅谷,建立以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蔬菜为代表的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体系,连续3年每年新增1家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科技赋能乡村全面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乡村振兴,产业必须振兴。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立足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引领示范区”目标定位,聚焦产业发展下足绣花功夫,突出示范带动,打造特色品牌。此外,杨凌示范区结合区内高校和科研单位资源,探索形成“专家联产业、科研联生产、企业联市场、部门联政策、党员联群众、书记抓典型”的“五联一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切实为农业生产解难题,为产业发展聚集动能。
徜徉在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从自动控温、控湿到平台式管理与数字化指令输出、超大跨度大棚以及AGV户外无人运输系统……智慧农业正在把人们的想象变成现实。
从全球首创“紫橙色”大白菜选育成功,到肉牛育种瓶颈技术取得新突破;从油菜新品种“秦杂油7号”成功培育,到西农979、西农511小麦品种推广的全面铺开……杨凌示范区第十次省部共建会召开以来,一项项令人瞩目的创新成果背后,是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集中体现。
如今,随着乡村振兴工作深入推进、特色产业逐步壮大、城乡一体趋于完善,一幅城市与乡村携手共舞、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农科画卷”正在杨凌这片热土上徐徐展开。
借区域优势共绘农业国际贸易新蓝图
杨凌示范区第十次省部共建会召开以来,杨凌示范区联合农业农村部、外交部、科技部出台建设方案,建成上合组织现代农业交流中心、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20个境内外实训基地等平台载体。
特别是充分发挥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交流、培训、示范”主体功能,承办上合组织减贫和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中亚农业部长会议、上合组织现代农业发展圆桌会议等重大活动,为上合国家培养留学生300多名、培训农业官员和专家 3.4万人次,建成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0个、辐射面积达3000多万亩。
连续举办31届农高会,累计吸引来自全国各地和70多个国家的上万家单位参展,促成投资和交易额超过1万亿元。尤其是第31届农高会首次探索实行市场化办展,展会规模、参展国家、参会人数、展会收入均创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杨凌充分释放“自贸区+综保区”叠加优势,8项创新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带动示范区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20%以上。
如今的杨凌,已成功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以农业科技现代化驱动农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发展范式,为着力打造旱区农业新质生产力策源地奠定了坚实基础。